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个学校戒尺进了课堂,老师,你怎么看?

2018-04-14 中国教育报 校长传媒

点击上面蓝色↑↑↑“校长传媒”免费订阅


教师帮小磊哥推荐语

前段时间,一篇《孩子,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,眼中有光的老师》在朋友圈广泛刷屏。近日,四川省一个小学发生了这样一幕。


“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,缓缓走进教室,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,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。紧接着,戒尺'入座'讲台,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”。这是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启动了“戒尺进入课堂”活动,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“戒尺”。


 “戒尺”作为教具,似乎只存在影视剧当中,在现实课堂上,是极少看到戒尺。很多时候,戒尺的存在是教师“惩戒权”的一个物质载体。这一次,在达州大竹县第二小学,戒尺走进了课堂,再次引发了老师、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。


在这个学校,戒尺进了课堂


学校:做“良心”教育,是“戒尺进入课堂”的本意和初衷


学校启动“让戒尺进入课堂”的本意是啥呢?先和小磊哥一起看看,“戒尺”是怎么进课堂的。所谓“戒尺进入课堂”,就是由学校给各年级各班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,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,如上课不认真听讲、不遵守课堂纪律、品行不端等等,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,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、改良习惯、心存敬畏、勤学上进的目的。

 

在谈到“戒尺进入课堂”的初衷和想法,沈逢春校长说,让戒尺进入课堂,通过发挥戒尺的惩戒作用和威慑作用,帮助学生纠正或改正学习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,引领他们好好学习、天天向上、阳光做人、健康成长,正是学校顶着压力开展这项活动的本意和初衷。

 

老师:尺在手中、度在心中


对于使用戒尺的一线老师们,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?

 

吴丹是大竹县第二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老师,有着30年教龄。对于戒尺进课堂,她表示赞成。吴丹老师表示,对什么时候、如何使用戒尺学校和班级都有相关规定。“学校对数量、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。例如,数量不超过2个,只能惩戒手掌,在惩戒之前老师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试两下,感受力度,以保证高高举起,轻轻落下。”


她们班也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细则,例如连续三次不交作业,课堂上扰乱秩序连续3次被老师点名等情况发生后,老师就会请出戒尺。在请出戒尺后,事后吴丹老师还会找时间和接受惩戒的同学进行交流,做心理疏通。

 

蔡川是大竹县第二小学三年级二班班主任老师,有17年的教学经历。“从仪式启动到现在,我使用过一次戒尺。”蔡川老师说,班里有位学生,没有做作业,偷偷把同学的作业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,这是他多次犯不做作业的错误了。“使用戒尺前,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,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。” 


家长:戒尺让孩子学会了守规矩、知礼仪


叶小燕的孩子就读于大竹县第二小学6年级,叶小燕感慨到,自从戒尺进入课堂后,她女儿在家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,最大的改变,就是学会了守规矩,知礼仪。

 

据了解,该校自3月下旬开展这项活动以来,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迅速好转,各年级各班的班风、学风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学校方面表示,近期他们将再次召开家长会,与家长及时沟通“戒尺进入课堂”开展后的情况,更好的与家长建立联系,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 


“戒尺进课堂”,为啥有争议,为啥这么难?


戒尺重现课堂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议论,有人说,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惩戒就不能成才;也有人说,现在的社会不宜恢复戒尺那一套,有可能会加重师生之间的矛盾……

 

对于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“戒尺进入课堂”这件事,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,有人表示赞同,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很有个性,又调皮捣蛋,让戒尺进入课堂,对于维持课堂纪律,尤其是对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,是一件好事;也有人表示担心,戒尺进课堂最难拿捏的是尺度,什么时候使用戒尺?惩戒到什么程度?这些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


其实,大家的担心各有角度,目标也都是为了教学好、为了学生好。有关教师的惩戒权,也是近几年老师们关心的事儿,甚至是老师们的头疼事。

 

为什么头疼呢?“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:一方面怕管严了,让孩子们不耐烦,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工作上的‘麻烦’;另一方面,如果放之不管,感觉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。”有老师这样说道。

 

这似乎成为了教师工作中的一对天然的、不可避免的矛盾。 


法律无明确界定,“戒尺”在学校成了“烫手山芋”


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,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:多数教师都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,但实际上,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,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。

 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因为截至目前,在“适当的惩戒”和“体罚”的界定方面,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。在此种情况下,教师认为“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”,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“体罚”,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。

 

学生权利被强化,纪律反而被弱化


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,很多媒体报道也有失偏颇。出现了一味强调学生的权利,而淡化纪律的现象。

 

如果老师一旦话说重了,超过学生的承受范围,一些家长就会跑到学校去闹,找老师的麻烦。久而久之,一些学生逐渐将学校的规矩抛之云外,但是让人遗憾的是,在媒体的报道中,更多是谴责老师的报道。 


教育理念改变,赏识教育大行其道


现在的教育一味地提倡赏识教育,小心地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理。教师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,就会对惩戒教育避而远之,谁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手段,就是教育观念落后。 


社会环境改变,家校关系更复杂


现在,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媒体,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学校,动辄对学校、对教师加以指责,学校、教师在此大环境下小心翼翼。 


学生心理改变,如今学生更脆弱


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,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,在繁重学习压力的挤压下,有的孩子呈现出了心理脆弱、情绪焦躁等不良现象。面对这样的孩子,教师还怎么敢再进行惩戒?


好老师应当是严慈同体,这是教育的一部分


不久前,一篇文章刷了小磊哥的朋友圈,是新学期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,这位妈妈说“好的老师,必然是管教同步、严慈同体的。”她对孩子说“关注你成长的老师,在传输给你课本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同时,有权利管教你——这本是教育的一部分,妈妈应对此支持,教育应对此宽容”;她告诉孩子“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,你不要心生敌意,反而要心怀感激。”她对孩子的希望是:“愿你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”。

 

这篇文章引起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共鸣,不少家长给小磊哥留言,赞同这位妈妈的观点,好的教育应该是奖罚分明、管教同步。那么,作为老师,又应该如何利用好手中的“戒尺”呢?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。 


惩戒不等于体罚,需要合法程序


“惩戒不等于体罚。体罚指向人,惩戒指向人所犯的事。惩戒的目的不在‘惩’,而在于‘戒’”。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王开东认为,惩戒只能谨慎而为,不能过多使用。惩戒本质上治标不治本,但却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有效手段。

 

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,对学生进行批评、惩戒,以及处分,都必须有合法的程序。当前,我国中小学批评、惩戒、处分学生,有很多就由当事班主任、老师直接做出,这貌似十分直接、快速,可是,却缺乏程序正义,把属于学校公共事务的批评、惩戒和处分,演变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恩怨,直接导致被批评、惩戒、处分的学生(及学生家长),把矛头对准教师,制造师生间的冲突。 


惩戒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


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,而并非仅仅为了“教训”和报复,因此,惩戒只能罚过失,不能罚尊严。

 

惩戒要与激励相结合


一方面,惩戒的标准应该是确定、适度的,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 51 34747 51 18006 0 0 3541 0 0:00:09 0:00:05 0:00:04 3686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,界限在哪里,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;另一方面,还应该将惩戒与鼓励结合起来使用,即在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时,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。


惩戒有必要事先经过社会家长的认同


在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前提下,让惩戒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则离不开多方合力,包括社会、家长对惩戒教育的理解,制定合法明晰的惩戒规则与实施程序。教育惩戒权的落实需要社会媒体、大众舆论,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。

 

有专家建议,国家在教育立法中应将惩戒的范围更为具体化,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何种程度的惩戒,最好能列举具体事例,让教师一目了然。


小磊哥觉得,我们并不是要赋予教师惩戒权,而是赋予教育惩戒权,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执行主体而已。教育惩戒权说到底不是教师需要,而是学生需要,是给学生正常成长以保障。目前,教师法中还没有行使惩戒权的条文,所以惩戒度没有明显的界限,戒尺进课堂,对很多老师来说无疑是战战兢兢。


老师们,对于戒尺进课堂,你们怎么看呢,我们特别想知道你们的想法,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!

本文由教师帮小磊哥推荐,选自中国教育报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

延伸阅读:

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需要

惩戒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程序

在青岛,超七成学生支持“适当惩戒”

惩戒教育的"度"在哪里?

课上不讲课下讲?教师师德岂容他人污蔑!

李镇西:如此诽谤整个教师群体,说轻些叫“无耻”,说重些叫“无耻之尤”!

朱永新:当老师,首先要让学生瞧得起!

不尊重教师,何来好教育

这3个老师的照片刷爆朋友圈!他们的故事告诉你,为什么要尊师重教

教师最喜欢的校长什么样?13种画像为你解读!

中国家长为什么焦虑?他们到底焦虑什么?她说出了真实原因

罗崇敏:教育的坚守与变革

当教育连一只蚊子都不如的时候
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)

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

分享“教师卓越发展智慧”与“学生健康成长方案”
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
投稿邮箱:xiaozhangchuanmei@qq.com

联系我们加QQ:2636915649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